7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多措并举应对高温“烤”验》,报道国家电网采取跨区输电、精细负荷管理、不停电作业等多种举措,有效应对高温大负荷,保障用电平稳可靠。
7月20日,我国正式进入了今年的三伏天。对于高温,最近这些天,我国部分地方已经开启了“烧烤”模式,很多人对此也都有切身的感受。高温高湿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少影响。比如这样的天气对健康有什么样的损害?我们该怎么去防护?高温天气之下,我们的用电需求大幅的增长,如何保障呢?那些在户外高温天气下工作的人们怎么保护他们的权益呢?
高温天气下,全社会用电需求增加,如何应对夏季用电高峰呢?6月底以来,浙江进入大范围晴热高温天气,多地出现了40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在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实时监测屏幕上的用电负荷曲线持续攀升。7月16日,浙江最高用电负荷超过1.2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电力保供面临严峻考验。
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计划处副处长 沈绍斐:“在高温天气的带动下,我们居民包括商业的空调负荷增长比较迅速。从经济上看,我们整个企业的订单增长也带动了我们电力需求的增长。”
用电需求增长也带来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压力。浙江作为用电大省,增加供给是保障电力供应的第一步,通过“西电东送”特高压工程,购买其他省份的富余电力进行跨区域输送。
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计划处副处长 沈绍斐:“我们积极地开辟像黑龙江经过华北、青海经过华中这些新的购电通道来买外来电入浙,从中长期的角度已经打下的电力资源(基础)超过了4300万千瓦,同比去年增长了近一成。”
除了增加供给,做好需求侧的管理也是促进电力保供的有效手段。国网浙江电力通过虚拟电厂的方式进行精细管理用电,虚拟电厂整合社会分散的负荷资源,比如商场、超市、办公楼的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用户侧储能等设备,将这些设备能够腾挪和削减的用电负荷能力聚合起来,有需求时进行市场化调节,精准响应实现电力供需平衡。
浙江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主任 孙钢:“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时候,我们通过发挥虚拟电厂的作用,降低全社会的用电负荷水平,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未来,我们还将积极地探索虚拟电厂与电网互动更多的形态,比如在极限情况下将虚拟电厂作为一个临时的‘充电宝’,发挥它向电网放电和主动支撑的作用。”
保供是一方面,而如何在电力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实现不断电又是一重考验。国网江苏盐城供电公司在高温期间持续加大不停电作业组织和执行力度,全面实施“先复电后抢修”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降低影响范围。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不停电作业736次,同比增长35%,减少停电时户数超32万户。
国网盐城供电公司工作人员 王凯:“我们依托‘新技术+不停电作业’机制,配备了中压、低压发电车和49台发电机,在高温保供的关键期实现了应急供电、临时供电的零感知,确保企业不停产、居民用电的零感知。”
在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地表温度已经超过了50摄氏度,而供电员工唐金建和他的同事们却要身穿绝缘服手戴胶手套,登上13米高的斗臂车,在炎炎烈日下将发电车引线接入七方镇10千伏区域电网,给持续高负荷运行的配电线路减轻压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在穿绝缘服之前,同事们为唐金建穿上了1件黑色背心,这件黑色背心是1套不足1公斤的智能降温装备,是国网襄阳供电公司专为高温作业研发的“黑科技”,背心模拟空调降温的原理,内置循环管道,配备小型电池与压缩机,通过水在管道中的循环吸热给绝缘服装上一个小空调,持续降温。以往夏天带电作业,厚重的绝缘服里高达50摄氏度,工人作业半小时就浑身湿透。而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唐师傅感觉良好。
帮电力工人减负的除了空调背心还有无人机,通过无人机巡视高温时段的作业效率提升30%,故障排查时间缩短至15分钟之内。
国网枣阳市供电公司员工 吕昊杰:“以前巡视测温都是靠人工巡视,现在使用多旋翼无人机搭配红外热成像仪,体力劳动大大减轻。”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部分地方的高温天气还将持续,电力部门也在想方设法地全力保供,我们要向那些必须在户外高温下工作的人们致敬。